原标题:哈佛教授:流星碎片确定来自太阳系外,哈佛不排除是教授外星飞船残骸 哈佛大学物理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教授8月29日表示,经分析测定,流星他的碎片研究小组有史以来首次发现了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该团队今年6月从太平洋底打捞起大约700个微小的确定金属球 ,其中57个成分与任何天然或人造合金都不相符。自太 IM1流星的阳系坠落范围覆盖了马努斯岛附近16平方公里的海域。 据报道,外不外星对球粒的排除成分分析是由斯坦因·雅各布森(Stein Jacobsen)和他在哈佛大学的宇宙化学实验室团队完成的。 勒布教授表示,飞船这是残骸一个“历史性的发现” ,因为它代表着人类第一次亲手接触到来自太阳系外到达地球的哈佛大型天体的材料 。 勒布教授和研究小组用一个大型磁性“雪橇”刮擦深海海底,教授打捞IM1的流星碎片 。 他表示,碎片斯坦因是一位高度保守的专业地球化学家 ,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他没有任何偏见或目的 ,但数据显示了一些新的东西,科学文献从未报道过 。 他表示,未来的研究将回答这些碎片究竟是太空岩石的一部分,还是在宇宙中漂浮了几千年的“外星技术”碎片 。 勒布和他的团队发表了研究报告,不过该报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 从太平洋底打捞起大约700个微小的金属球,其中57个成分与任何天然或人造合金都不相符。 研究指出,这些被称为球体的碎片似乎是嵌套在一起的 ,这表明液滴吞噬了更早凝固的小液滴。 对这些碎片的分析表明,它们富含铍(Be) 、镧(La)和铀(U) ,与铁结合的元素含量较低,比如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铼。 分析表明,球粒中发现的“BeLaU”丰度模式与太阳系中天然陨石上发现的合金并不一致 。 勒布表示,虽然这些元素在地球上也能找到 ,但它们的形态与地球、月球 、火星或太阳系中其他天然陨石上发现的合金并不一致 ,球粒中发现的“BeLaU”丰度模式可能源自高度分化的行星岩浆海洋。 他推测 ,由于BeLaU的组合中“重元素过多”,这些碎片可能是从超新星或中子星合并中喷射出来的。 据悉,勒布教授从2011年至2020年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现在是该校搜寻ET的伽利略项目的负责人 。多年来 ,他一直认为地球可能曾被星际技术造访过。 名为 “奥陌陌”(Oumuamua)的星际天体。 2017 年 ,一个名为 “奥陌陌”(Oumuamua)的星际天体穿过太阳系,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勒布教授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 :它可能源自外星人 。 2019年 ,一名学生发现 ,2014年1月8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岸坠落的IM1流星被证实也有星际起源,比奥陌陌还要早。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与美国军方密切合作 ,花费了数年时间来确定撞击区的位置,梳理数据,以确定该物体是否以及何时从太空坠落。 IM1 在冲向地球的过程中,因空气摩擦而在半空中燃起熊熊大火 ,留下一串熔融的铁雨。 勒布教授发现这些星际金属碎片可以用强力磁铁从太平洋中挖出 ,这促成了勒布教授和他的伽利略团队的最新任务。 今年 6 月,勒布教授和他的团队来到了一个据信是近十年前坠毁的流星 IM1 所在地。 研究小组确信IM1的最终路径覆盖了马努斯岛附近6.2平方英里(16平方公里)的海域 ,因此能够用一个大型磁性“雪橇”刮擦深海海底——沿IM1的路径和几个“控制”区域 。 在为期两周的太平洋航行中 ,伽利略小组在海底搜寻IM1碎片的迹象,沿着火球最后已知的轨迹拖动深海磁力拖曳器,完成了26次海底探测 。 该物体也被称为CNEOS1 2014-01-08 ,估计直径为1.5英尺(45.72厘米),质量为1014磅(约460千克),撞击前速度为每秒37.3英里(约60公里) 。 当IM1穿过地球大气层时,它承受的压力是通常摧毁一颗普通铁质流星的压力的四倍 。 铁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流星的主要成分 ,因此勒布推断 ,这个物体的制造过程一定有非常不寻常之处。 勒布教授(中)和斯坦因·雅各布森(右)在实验室 。 现在,对回收的IM1碎片进行的一系列测试证明,它们的化学成分几乎完全是铁:这是支持哈佛研究小组关于该天体的最有争议的理论的有力证据。 同行们长期以来一直批评勒布教授的努力。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史蒂夫·德施(Steve Desch)表示,人们已经听厌了阿维·勒布的胡言乱语。 他说:“这是在污染良好的科学,把我们所做的良好科学与这种荒谬的哗众取宠混为一谈 ,吸走了房间里所有的氧气 。” 勒布教授回应称,既然IM1的路径附近发现了具有太阳系外成分的球状物 ,他们最好收回他们发表的关于美国太空司令部高估了IM1速度一大截,以及IM1是来自太阳系的石质陨石的说法。 他说 :“我们现在知道IM1是星际陨石 。与其否定这些数据,不如修改他们的模型。” 文/南都记者 陈林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